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方苞

方苞(1668~1749),字靈皋,一字鳳九,晚年號望溪,安徽桐城人。生於康熙七年,卒於乾隆十四年,享年八十二歲。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。
  方苞的高祖、曾祖、祖父三代,都是明朝的官員。高祖方大美,萬曆年間進士,擔任過太樸寺少卿。曾祖方象乾,是恩貢生,曾擔任按察司使與岑西左江兵備道。祖父方幟,擔任過地方府學的訓導與教諭工作。看得出來,官階逐漸低微,由中央級官員,變為地方官吏。到了方苞的父親方仲舒,雖然也是國子監生,但家境已經中落,還得耕牧維持生計,最後,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。
方苞是次子,因為父親是入贅,因此,方苞並不是生於安徽桐城,而是生於江蘇六合。六歲時,舉家遷居江寧府(今南京)。但仍保留桐城原籍。根據記載,方苞自小穎慧,勤於讀書,凡《易》之體象,《春秋》之義例,《詩》之諷喻,《尚書》、《周官》、《禮記》之訓詁等等,都是他學習的範圍。
  十六歲時他參加科舉考試,二十四歲前往京城,進入國子監,名聲鵲起,時人譽為「江南第一」。當時的大學士李光地,甚至稱讚方苞的文章是「韓歐復出,北宋後無此作也。」才情卓越的方苞,三十二歲時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,三十八歲時考取進士第四名。但因母親重病,他趕回家鄉,並未參加殿試。
  康熙五十年(1711),發生了《南山集》一案,與方苞同為桐城人的戴名世,是康熙四十八(1709)年進士,殿試第二名。戴名世的學生為他所編纂出版的「南山集」,受到御史舉發,集中有悖逆不道之言。為《南山集》寫序的方苞,受到株連,被判了死刑。
由於《南山集》案牽連太廣,依清律,光是處斬的人數,就超過三百人。對政權已穩的清朝皇帝來說,此時大興文字獄、誅殺漢人,實無必要。因而此案拖延許久仍未定讞,方苞也在獄中待了兩年之久。 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由於李光地極力營救,方苞得以免死出獄。人說「大難不死,必有後福」。不知是否巧合,此後的方苞,確實開始平步青雲,一帆風順。
  他進入南書房,成為康熙皇帝的文學侍從,之後又編修《樂律》、擔任武英殿修書總裁。雍正即位後,方苞的官運更加亨通。先後擔任過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、翰林院侍講學士、內閣學士、禮部侍郎與《清一統志》總裁與《皇清文穎》副總裁。一直到乾隆七年(1742)他因病告老還鄉為止,期間除了乾隆四年(1739),他「因事被譴革職,但仍留三禮館修書」之外。方苞算得上是聖眷隆重、仕途順遂。方苞告老還鄉時,乾隆皇帝還賜下了「翰林院侍講」的頭銜。乾隆十四年(1749),方苞病逝。死後葬於江蘇六合。
  方苞的最為人所稱道的,是他的散文。方苞繼承了明朝歸有光的「唐宋派」傳統,提倡「義法」,所謂「義」就是言之有物,是說文章要有內容。「法」就是言之有序,是說文章要有條理,注重形式技巧。很顯然的,方苞認為文章的內容,與表達的技巧,二者一經一緯,不可偏廢,兼備了,才是一篇好文章。
  至於怎樣才是好的內容,方苞提出「義理、考據、辭章」三項標準。方苞本人是程朱理學的信奉者,此處他標榜的內容,是指有關聖道倫常的內容。他的文章,多是明經崇道之作,他自言「非闡道異教,有關人倫風化不茍作。」。被推崇為「不惟經義開明,可以蕩滌人心之邪穢,維持禮俗。」在行文的文字與章法上,強調文章要重視「清真雅正「和「雅潔」,對於語錄、俳語、板重字法、雋語、佻巧語等等,都要避免。主張「明於體要,而所載之事不雜」。綜而言之,方苞認為,文章必須要有經世的實際效用。對於世教人心無所助益的文章,寫的再工整完美,也不值得一讀。
  這樣的文學理論,固然招致其他文人如袁沒、汪中的非議,然在當時,卻蔚為風潮,方苞之後,姚鼐、劉大櫆將其理論發揚光大,桐城散文,由此成派,並成為清朝最具有影響力的散文流派。可貴的是,方苞並不只會寫文章而已。對經典,他一樣潛心研究,著書立說。當他因為《南山集》案入獄,仍堅持著作,寫下了《禮記析疑》和《喪禮或問》。此後,經學類的著作尚有:《周官集注》卷、《周官析疑》、《考工記析疑》、《周官辯》、《儀禮析疑》、、《喪禮或問》、《春秋比事目錄》、《詩義補正》。另外他還刪訂了《通志堂宋元經解》。
  此外,《左傳義法舉要》、《史記注補正》、《離騷正義》則是他其他方面的著作。他的文章,主要收錄在《望溪先生文集》。當中最為後世熟知的,是〈左忠毅公逸事》。方苞是有學問的儒者。儘管他參與的,多是學術方面的事務。但他對於民生庶務、百性疾苦,仍有深切的關懷。察觀他幾次上給皇帝的奏疏,針對如何善用豐年趁機畜養民力,在荒年照養飢民,他都提出實用且中肯的建議。當他告老還鄉之後,設立了宗祠、義田,為宗族的子弟,規劃了穩妥的後路。自己則以「扶道教、裨風化」為已任。方苞以一種務實的態度,不論是自己個人的學術基業,或是外在的功業建立,他都充分且積極的,實踐了他終身服膺的程朱理學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